今年的投资圈,出现了几场高质量的对话。比方说前段时间红杉资本沈南鹏与黑石集团苏世民的对话(参见:《沈南鹏与苏世民的对话,这部分才是重点》)。而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与高毅资产创始人邱国鹭最近的对话,也非常的精彩。
整个对话谈的话题很多,也比较细,但在我看来,核心是围绕着投资人的修养来谈的。张磊不仅作为投资人在一级市场、二级市场非常成功,在企业运作方面也是非常的出色,因此他的经验分享更具实践价值。
简单总结来看,这个对话回答了这几个问题:
1.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投资或者说投资人最重要的修养是什么?
Intellectual honesty,能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,诚实地去衡量自己,面对自己的失败。当你总怕错过了这一班车,总怕错过这一个人的时候,你就实际上是用诚实做了一个折扣。那我们能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,是作为投资人的第一个考验,这个不单是对这些年轻的学生,对于职业生涯已经非常成功的人,这个考验更巨大。
2.聪明的投资人最容易犯的错?
第一,过度的自信,高估了自己的聪明。第二,低估市场的“傻”。他知道市场“傻”,但没想到市场会这么“傻”。
3.如何做到既自信又谦逊(避免犯错)?
对自己诚实,具有自我纠偏机制,能够用客观的心态去对待自己,客观的心态去对待价格的波动,客观的心态去对待市场的反馈。但要把这份心态培养成日常的行动,高瓴的做法是通过各种讨论,讨论的过程中让大家去提意见,甚至通过跨行业的交流去提出不同的意见,同时自我反思。
而高毅的做法也类似,共同研究,独立投资。对于一个公司,对一个行业,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,所有的讨论彼此之间总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见,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争论、讨论和辩论其实是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行业的规律,认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,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提高,核心在于不要固执己见。市场如果说有很多跟自己想得不一样的地方,总是先反省,是不是哪里看错了,要分清楚哪一些是事实,哪一些只是意见,分清 facts 和 opinions。
4.如何对待意见观点(opinions)?
所有的 opinions 需要有事实和数据去支持。没有事实跟数据支持的意见是站不住脚的,需要回到一个客观论证的过程。人多的时候别人就很容易指出你论据的不足,你论证的不足,你论点就不会太固执己见。
有时候我们会自己骗自己,主观地想,在论据的权重,或者数据的解读上面会不够客观,但是在不同的人之间辩论的时候,就是投资人跟企业家思维方式的不同,投资人更多的需要批判性思维,而企业家更多的是要同理心。如果有好几个优秀投资人之间彼此有一些批判性思维,你自己在论证的不足或者论据的不足,就很容易被指出来,就不会去坚持一个错误的论点。
5.优秀的投资人与优秀的企业家的同与不同?
相同点在于本质是一样的,都是对卓越的追求,对创造价值的认可,对长期打造一个伟大组织的非常强的信念,最伟大的企业家都具备一些投资人有的特质。
而不同的地方在于,企业家所面对的环境是更加复杂了,而作为投资人来讲面对的环境相对简单很多,文化也可以比较简单。
6.如何拓展能力圈边界?
传统的价值投资永远都有它存在的空间和道理,但是这个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,这个空间会逐渐被压窄的。这是一个逐渐的演变的,evolution 的过程。核心是创造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,加上文化和价值观,让每一个人通过相互学习去不断扩张自己的边界。
7.独特的分析框架和工具?
工具都一样,但每一个微小的判断背后反映出来的,是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,你的格局观,你的价值观,你的世界观。
高瓴的分析 framework(框架)是不断演变的,最早叫人与生意,投资好人好生意。后来进展到人与生意再加环境,是什么样的环境下的人与生意;最后又加到人、生意、环境、组织,它是什么样的组织。